●丘成桐
“慕双雄携手,破宇称守恒,启我后学二三辈。继外尔规范,始强力物理,叱咤科坛六十年。”杨振宁先生逝世,我感到万分悲痛,以作此赋悼念先生。
我第一次见到杨先生是在1972年年底,当时陈省身先生在休假期间来到纽约大学的柯朗研究所访问。有一天他来石溪看望杨振宁。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是石溪引入的第一位科学巨匠,担任爱因斯坦讲席教授。我是司机,载陈先生到杨先生家里,一起谈了几个小时,关于数学和物理,也关于中国人在美国科学界的一些情况。
几十年来,我与杨先生交往很多,在清华比邻而居。他的学问与数学有诸多联系,我们因此有不少学问的交流,也为发展中国的科学而共同合作。
杨先生一直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始终对中国的事情很关心。我记得在1970年代,他就与许多科学家联名,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反对日本占领钓鱼岛的公开信。他在中国长大,在西南联大完成学业后出国深造。中国士大夫的传统,他都有。他喜欢陆游的诗,很有品味,很优雅,我一直很尊重他。
杨先生与罗伯特·米尔斯用了陈省身先生在非交换规范场上的重要工作,推广了赫尔曼·外尔在1920年代的基本工作。杨—米尔斯理论在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中占中心地位。这项成就,以及他与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都是物理学的丰功伟绩,粒子物理学也从中获益不少。
长久以来,中国人在科学上有种自卑的情结。直到1957年,中国出生的杨振宁、李政道二人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终于将之稍稍开解了。1990年代,杨先生在美国又获得了一项大奖,我被邀请为嘉宾讲话,我当时就说,杨先生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而今天,中国人在世界科学舞台上更有信心了。杨先生对这个说法很认同,也常常这么说。
我希望未来能够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上设立一个以杨振宁先生命名的奖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学者。
(作者系AG(中国)AG·官方网页版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求真书院院长)
编辑:刘芳芳
审核:郭玲